当大通遇到Maxus能否复成功?

  Roewe荣威品牌乘用车从中高端产品出发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那么旗帜鲜明地选择“世界为我所用”汽车发展路径的上海汽车,其Maxus大通品牌商用车能复制这样的成功吗?

  这是全新的商用车品牌——直到2011年2月28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在上海科技馆启动台上的水晶球,中西合璧的Maxus大通品牌才在上海发布。

  这又是年代久远的品牌——1969年9月,上海货车制造厂第一辆重型倾卸载重车样车试制成功,它的名字就叫大通。

  如同收购罗孚知识产权才诞生出乘用车品牌Roewe荣威一样,上海汽车这一次又通过收购英国LDV公司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平台,缔造国际化的商用车品牌Maxus大通。

  品牌的命名方式也极为类似。因为Rover品牌购买不成,上海汽车只能创造出相似的Roewe英文品牌和Logo,而荣威则是全新的名字;这一次商用车品牌的英文名称,上海汽车没有用名气并不大的LDV品牌,而是借用了其2004年末上市的一款著名厢式车的名字Maxus,同时启用老品牌——大通。

  Maxus的前三个字母Max为“最大”之意,而US则是“我们”的意思,《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与大通品牌的字面意思很有珠联璧合的味道。Maxus更多地强调产品欧洲技术的传承和打造高端产品的概念,而大通的含义被上海汽车解释为“大智融天下,通达铸成功”。

  本刊记者同时注意到,Maxus大通品牌图形结构继承了上海汽车原有的商用车品牌上海汇众的风格,但做了改进,它由三个银色三角组成,意为技术、信赖和进取,此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向上的箭头则寓意突破进取的企业精神。

  上海汽车商用车卷土重来。

  在中国的大型汽车集团中,近几年来,上海汽车在乘用车方面一直保持头名状元的位置,其两大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据了乘用车企业前两名的位置,而后期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也后来居上,虽然销量还不能同合资公司相比,但是在品牌打造和溢价能力上已经是卓有成效。

  但是,冠军光环之下还是有短板,其一就是商用车板块。

  上海汽车的商用车板块,单从数量上看,其优势明显。上汽通用五菱的微车每年超过100万辆的销售数量让任何一家企业都望尘莫及。2010年,其123万辆的销量就占了上汽集团总销量358万辆的35%左右。

  抛开微车领域,上海汽车在商用车板块的实力较弱。2010年,旗下的另外4家商用车制造公司: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和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共销售商用车不足15万辆,只占上汽集团总销量的4%左右。作为十二五起步的开局年,2011年上汽商用车的年度目标是20万辆。

  上海汽车冠军光环下的第二个短板就是自主品牌的销量有限,自主品牌占2010年上汽的销售比例约在5%左右,这一比例在几大汽车集团中明显偏低。要真正挺起腰杆还需要大力拓展自主品牌,但乘用车自主品牌打造已经不能拔苗助长,由此强壮包括Maxus大通自主品牌在内的商用车力量,已经是势在必行。

  “乘用车加快发展与商用车力求突破”并举是上海汽车声称的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发展原则。那么,以Maxus大通品牌发布开始,我们看到一条向上突破之路正在展开。

  Roewe荣威品牌乘用车从中高端产品出发,高举高打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那么旗帜鲜明地选择“世界为我所用”汽车发展路径的上海汽车,其Maxus大通品牌商用车能复制这样的成功吗?

  中外结合

  尽管有全顺以及同门兄弟南京依维柯在中国的先发优势,上海汽车商用车事业部副总经理蓝青松对于主打高端商用校车、企事业单位通勤用车、商用改装领域的MAXUS大通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Maxus本身是英国LDV和通用旗下的韩国大宇汽车一同,历时5年,花费5亿欧元打造的一款欧系宽体轻客产品。它曾经被英国《专业厢货和轻卡杂志》评选为2005年度厢式车车型,而其衍生出来的轻客也被曾被评为年度Minibus车型。

  上市之初,Maxus系列宽体轻客曾经风靡整个英国,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英国皇家邮政和英国警察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将之作为运输车辆使用。

  2006年,随着韩国大宇被通用汽车收购,英国LDV公司买断了Maxus的知识产权,并将生产线从大宇在波兰的工厂搬迁到英国的伯明翰。俄罗斯GAZ汽车集团后来收购LDV,也正是因为看中了这款车型的潜力。它计划2010年在俄罗斯生产,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2009年上海汽车曲线收购LDV,Maxus产品获得重生——它被匹配了VM发动机平台(上柴消化吸收VM发动机技术而来)和其他多项技术改进后,首款2.5升或2.8升发动机的欧系宽体轻客今年下半年在中国上市,并将同步登陆国际市场。

  蓝青松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上海汽车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能够依托于母公司的实力,按乘用车标准来对待商用车。同对手相比,他们在产品研发能力、精益制造工艺、信息化系统、质量保证体系、供应商体系、经销商体系等6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竞争力。

  “中国的商用车标准普遍偏低,导致在外界看来,商用车和乘用车就是初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别。”肖国普表示,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商用车将与荣威一样,从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调兵遣将,最终使商用车提升到“研究生”的级别。在这个意义上,大通品牌命名本身可以看作是大众加通用的结果,两者之间冥冥之中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Maxus大通品牌首款产品的生产位于原生产南汽

  的无锡惠山。按照江苏省发改委2010年核准的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商用车项目的信息显示,将建设年产宽体和窄体客车5万辆(三班)的工厂,项目总投资约11.785亿元。

  目前,蓝青松正在为Maxus大通品牌首款产品的下线工作没日没夜地在无锡生产加班加点。

  与此同时,《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为切实推进上汽国际化商用车品牌建设,Maxus大通正努力统一品牌管理规范和网络形象,目前在上海柴油机厂俱乐部基础上建设自主品牌商用车旗舰店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雄心勃勃

  千万不要认为上海汽车高起点打造的MAXUS大通品牌只是一个轻客品牌,对上汽商用车板块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虽然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

  根据上海汽车商用车版块的一项名为“50+3+3”的“十二五”规划,届时,商用车产销实现50万辆,上汽依维柯红岩要从2010年的3.3万辆跃升到2015年的10万辆,南京依维柯要从2010年的11万辆跃升到2015年的30万辆。剩下的10万辆任务,则由上MAXUS大通承担完成。

  但是仔细体会上汽总裁陈虹在这个商用车自主品牌发布会上的说法——同乘用车品牌一样,上汽将高起点打造MAXUS大通品牌,并立志使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的支柱力量。

  厢式车价格《汽车商业评论》认为,靠10万辆成为支柱力量是靠不住的,MAXUS大通品牌志在千里,10万辆不过是个良好的起步。

  上海汽车副总裁、上汽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肖国普的话里也有弦外之音。他说:“由于过去各界领导的要求,上汽重点是发展乘用车,现在则逐步放开,希望商用车未来进入全国三强。”他还表示,未来,上汽对商用车领域的投资,将占总投资的20%。

  在他看来日本地震对我国进口领域的影响,“十一五”为打基础,“十二五”是重发展,此前,上汽通过收购、合资与兼并重组,已经囊括轻客、轻卡、中卡、重卡、大客等全系列整车板块。今后主要任务,则是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做强做大商用车,为整个集团的既定目标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汽车“十二五”规划又将着重打造重庆、南京以及无锡三大整车,构建以上柴和上汽菲亚特红岩为核心的发动机、以重庆和宁波为核心的车桥、以上汽齿轮为核心的变速箱三个关键零部件集群。

  从这个角度观察,MAXUS大通品牌的到来属于适时推出,对于上汽商用车意义重大。虽然首款产品是与主打货运的南京依维柯轻客产品互补的欧系宽体轻客,但是这个品牌并非是一个轻型客车自主品牌。

  按照计划,MAXUS大通品牌商用车将涵盖重卡、轻卡、大中客、轻客的齐全整车产品线,现在首先主打轻客,未来再进一步延伸。《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上海汇众现在生产的伊斯坦纳轻客产品,未来将在更新换代后全部更名为MAXUS大通品牌。

  加紧布局

  MAXUS大通品牌诞生背后是上海汽车对商用车板块的一连串布局新动作。

  2011年1月11日,上海汽车对全资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实施分立,它成为一家注册资本调整为8.23亿元人民币的零部件公司,将划分到上汽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华域汽车(600741,2009年重组巴士股份更名)。

  上海汇众的重卡业务已经于2010年叫停,生产线和产品图纸以6500万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了中国重汽,而其伊思坦纳轻客业务在上海汇众分立后放入到新设立的上海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

  上汽商用车公司注册资本为5.96亿元,将开发、生产载重汽车及汽车、销售自产产品,进行商用车及九座以上乘用车、挂车、汽车底盘的销售,汽车制造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并从事进出口货物和贸易。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2006年上海汽车成立商用车事业部后,具备了完整的商用车产品链、一定的技术储备(上海汽车商用车技术中心和南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以上柴股份和上菲虹动力总成公司为支撑的核心零部件。

  现在成立上汽商用车公司则是同MAXUS大通品牌推出一样,是力求在商用车上有更大突破之举。

  去年12月,上海汽车成功增发融资100亿元,新投资项目即包括自主品牌商用车的11.2亿元。新设立的上汽商用车公司,即为发展自主品牌商用车的龙头企业,它将首先运作MAXUS大通品牌。

  未来,上海汽车持有的南京依维柯50%股份、上海申沃合资公司中的50%股份、2011年1月设立的“上汽唐山客车有限公司”(暂定名)中的51%股份以及其全资控股的上柴股份都将可能被划入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进行商用车业务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有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上海汽车在商用车板块形成一定规模后有望利用上柴股份(600841)的上市公司资质将整个商用车业务打包上市,从而形成包括商用车、乘用车(上海汽车600104)和零部件(华域汽车600741)在内的三个上市公司。

  但是考虑到今年1月12日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的精神,包括上汽集团——全称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内的上海3家企业集团将实现整体上市,这也就意味着上汽集团将服务贸易板块资产单独上市融资的计划落空,这些资产将注入上海汽车,而上汽集团本身将消亡。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由于缺少了能够统一协调管理的母公司上汽集团这一层级,或者说缺少了变革动力之后,未来,在中国汽车行业中领先的上汽服务贸易板块的单独上市将鲜有可能,那么单独将商用车公司剥离上市的可能性就更加微乎其微。

  看起来,上汽商用车将和上汽乘用车一样,将在一个太阳下,真正互相支持,共同发展。这对于目前尚弱的商用车业务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打印此页